【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比率 隨年齡增長而上升
專家:年紀大多些副作用不出奇
2021年7月10日:政府昨天上載新一期《香港新冠疫苗的安全監察》報告(下稱「報告」,超連結見文末附註),首次把不同年齡組別接受新冠疫苗後異常事件(adverse events,不良反應)的統計納入其中。截至6月30日,不良反應的比率,隨年齡組別增長而上升,12至29歲每10萬劑有70宗,而70歲以上的一組,則為每10萬劑有259宗(詳見附表)。
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接受本網站HealthReportHK.org記者查詢時表示,副作用的定義很廣,包括發燒、針口痛及疲勞等,年紀大多些副作用並不出奇。若要作有意義的比較,應比較已接種與沒有接種群組之間的分別。他又稱,這張圖表是這期「報告」中最不重要的一張。
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接受本網站HealthReportHK.org記者查詢時表示,副作用的定義很廣,包括發燒、針口痛及疲勞等,年紀大多些副作用並不出奇。若要作有意義的比較,應比較已接種與沒有接種群組之間的分別。他又稱,這張圖表是這期「報告」中最不重要的一張。
本期「報告」中直接比較已接種與沒有接種群組的項目,為死亡統計。於5月31日至6月27日之間的4星期,公立醫院有接種新冠疫苗紀錄人士的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3.2人;同期沒有接種新冠疫苗的死亡率,為每10萬人有63.2人。
另外,「報告」提及醫院管理局呈報兩宗留醫而及後去世的個案,2人生前均曾接種新冠疫苗。其一為55歲男子,於6月12日因多器官衰竭離世,離世前15日曾接種科興疫苗;其二為48歲男子,於6月25日因腦幹出血離世,離世前19日曾接種復必泰疫苗。「報告」指兩宗個案均沒有臨床證據顯示由疫苗引起,當局將個案交香港大學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安全監測計劃」作分析。
至於其他不良反應方面,5月底至6月底新增41宗「懷疑」貝爾面癱的報告,當中16宗涉及科興疫苗,25宗涉及復必泰。41宗之中,有10宗需要更多臨床資料才能總結。
貝爾面癱是復必泰疫苗其中一種罕見的副作用;至於與科興的關係,早前的「報告」已指香港大學開展研究,以進一步分析。由疫苗接種計劃2月下旬開始至6月底,共有117宗貝爾面癱,當中53宗曾接種科興,64宗復必泰。以每10萬劑的個案比率計,科興為3.4宗,復必泰為3宗。
此病指暫時性一側面部下垂,是常見的神經系統問題,大部分患者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可康復,而發病3日內及早接受短期治療的話,可提高康復率。醫管局的初步資料指出,於2018、2019及2020年每年的同期(2月底至6月底),16歲或以上人口中,每10萬人計分別有8.9、9及8.6宗貝爾面癱新病例。
5月底至6月底新增兩宗心肌炎或心包炎個案,當事人均接種復必泰。其一涉及一名22歲男子,接種第二劑1天後胸痛,留醫兩天;其二涉及一名36歲男子,接種第二劑4天後,於遠足期間胸痛和心跳加快,留醫1天。二人經治療後,症狀均消退。
自疫苗接種計劃開展至6月30日,審視7宗「懷疑」心肌炎或心包炎個案的臨床數據後,當中1宗因病發時間長而被認為與疫苗無關,另1宗缺乏足夠資料作評估,餘下5宗(個案比率為每10萬劑有0.23宗)全部為男性及接種復必泰,年齡介乎18至36歲。這些個案的症狀均在治療後消退。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的炎症,心包炎則為心臟周圍組織的炎症。「報告」指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心肌炎和心包炎「很罕見」。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於2018、2019及2020年,每10萬人計,分別有16.5、15.6及16宗心肌炎和心包炎新病例。
關於心肌炎及心包炎,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本月5日會議上通過,把這兩項以及「血栓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加入「接種新冠疫苗嚴重或非預期異常事件列表」(註)。醫護人員如遇上有個案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該列表上的16項不良反應,可向衞生署呈報。
血小板減少症方面,同為5月底至6月底,新增1宗個案,為58歲女子,她在接種第二劑復必泰疫苗9天後,頸部和膝蓋出現瘀斑,留醫治療後,血小板數字有所改善。另外還有1宗需要更多資料以總結。
自疫苗接種計劃開展至6月底,扣除15宗被認為與疫苗無關、缺乏足夠資料作評估或需要更多資料作評估的個案後,累計2宗血小板減少症(個案比率為每10萬劑有0.09宗),全部為女性及曾接種復必泰疫苗。
血小板減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數目異常減少,於疫苗接種後出現此症的發病原理未明。「報告」指出,在接種後出現明顯症狀的,「屬罕見」。大部分個案會於3個月內復原。根據醫管局數字,2018、2019及2020年各年的3至6月,每10萬名16歲或以上人口計,分別有10.9、9.2及8.6宗血小板減少症(特發性)新病例。
此外,新增3宗「速發嚴重過敏反應」的報告,累計有4宗(個案比率為每10萬劑有0.11宗),另外累計有兩宗「類速發嚴重過敏反應」(個案比率為每10萬劑有0.05宗)。於2018、2019及2020年各年的3至6月,以10萬名16歲或以上人口計,分別有39.9、39.9及33.5宗「速發嚴重過敏反應」新病例。
註:《香港新冠疫苗的安全監察》報告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網站內供公眾查閱,每月更新,但因更新的版本會蓋過之前的版本,為便於讀者查閱起見,本網站把本期「報告」(數據截至2021年6月30)附載於下列超連結中:
中文 英文
另外,文中提及的「接種新冠疫苗嚴重或非預期異常事件列表」,也作相同處理。
採訪及撰文:姜素婷
©Copyright 2021 HealthReportHK.org
另外,「報告」提及醫院管理局呈報兩宗留醫而及後去世的個案,2人生前均曾接種新冠疫苗。其一為55歲男子,於6月12日因多器官衰竭離世,離世前15日曾接種科興疫苗;其二為48歲男子,於6月25日因腦幹出血離世,離世前19日曾接種復必泰疫苗。「報告」指兩宗個案均沒有臨床證據顯示由疫苗引起,當局將個案交香港大學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安全監測計劃」作分析。
至於其他不良反應方面,5月底至6月底新增41宗「懷疑」貝爾面癱的報告,當中16宗涉及科興疫苗,25宗涉及復必泰。41宗之中,有10宗需要更多臨床資料才能總結。
貝爾面癱是復必泰疫苗其中一種罕見的副作用;至於與科興的關係,早前的「報告」已指香港大學開展研究,以進一步分析。由疫苗接種計劃2月下旬開始至6月底,共有117宗貝爾面癱,當中53宗曾接種科興,64宗復必泰。以每10萬劑的個案比率計,科興為3.4宗,復必泰為3宗。
此病指暫時性一側面部下垂,是常見的神經系統問題,大部分患者在沒有治療的情況下可康復,而發病3日內及早接受短期治療的話,可提高康復率。醫管局的初步資料指出,於2018、2019及2020年每年的同期(2月底至6月底),16歲或以上人口中,每10萬人計分別有8.9、9及8.6宗貝爾面癱新病例。
5月底至6月底新增兩宗心肌炎或心包炎個案,當事人均接種復必泰。其一涉及一名22歲男子,接種第二劑1天後胸痛,留醫兩天;其二涉及一名36歲男子,接種第二劑4天後,於遠足期間胸痛和心跳加快,留醫1天。二人經治療後,症狀均消退。
自疫苗接種計劃開展至6月30日,審視7宗「懷疑」心肌炎或心包炎個案的臨床數據後,當中1宗因病發時間長而被認為與疫苗無關,另1宗缺乏足夠資料作評估,餘下5宗(個案比率為每10萬劑有0.23宗)全部為男性及接種復必泰,年齡介乎18至36歲。這些個案的症狀均在治療後消退。
心肌炎是指心臟肌肉的炎症,心包炎則為心臟周圍組織的炎症。「報告」指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心肌炎和心包炎「很罕見」。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於2018、2019及2020年,每10萬人計,分別有16.5、15.6及16宗心肌炎和心包炎新病例。
關於心肌炎及心包炎,新冠疫苗臨床事件評估專家委員會本月5日會議上通過,把這兩項以及「血栓伴血小板減少綜合症」,加入「接種新冠疫苗嚴重或非預期異常事件列表」(註)。醫護人員如遇上有個案在接種新冠疫苗後出現該列表上的16項不良反應,可向衞生署呈報。
血小板減少症方面,同為5月底至6月底,新增1宗個案,為58歲女子,她在接種第二劑復必泰疫苗9天後,頸部和膝蓋出現瘀斑,留醫治療後,血小板數字有所改善。另外還有1宗需要更多資料以總結。
自疫苗接種計劃開展至6月底,扣除15宗被認為與疫苗無關、缺乏足夠資料作評估或需要更多資料作評估的個案後,累計2宗血小板減少症(個案比率為每10萬劑有0.09宗),全部為女性及曾接種復必泰疫苗。
血小板減少症是指血液中血小板數目異常減少,於疫苗接種後出現此症的發病原理未明。「報告」指出,在接種後出現明顯症狀的,「屬罕見」。大部分個案會於3個月內復原。根據醫管局數字,2018、2019及2020年各年的3至6月,每10萬名16歲或以上人口計,分別有10.9、9.2及8.6宗血小板減少症(特發性)新病例。
此外,新增3宗「速發嚴重過敏反應」的報告,累計有4宗(個案比率為每10萬劑有0.11宗),另外累計有兩宗「類速發嚴重過敏反應」(個案比率為每10萬劑有0.05宗)。於2018、2019及2020年各年的3至6月,以10萬名16歲或以上人口計,分別有39.9、39.9及33.5宗「速發嚴重過敏反應」新病例。
註:《香港新冠疫苗的安全監察》報告於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接種計劃網站內供公眾查閱,每月更新,但因更新的版本會蓋過之前的版本,為便於讀者查閱起見,本網站把本期「報告」(數據截至2021年6月30)附載於下列超連結中:
中文 英文
另外,文中提及的「接種新冠疫苗嚴重或非預期異常事件列表」,也作相同處理。
採訪及撰文:姜素婷
©Copyright 2021 HealthReportHK.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