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疫情走向】
港大薛達:疫苗分配不均 潛伏新變種病毒爆發危機
2021年7月29日:2019冠狀病毒病(俗稱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超過一年半,但病毒依然對人類的日常生活帶來重大影響,到底何時才能重回正常?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接受本網站HealthReportHK.org特約記者訪問,分析全球疫情走向。
薛達認為,疫苗供應充足的富裕國家,或可在一年內享受到較正常的日子,但在疫苗分配不均的情況下難獨善其身,全球仍面臨新變種病毒爆發的潛在危機。至於疫苗接種率低的香港,更令薛達擔心,直指第五波出現只是時間問題。(詳情請按此) |
本港陸續出現已打針仍確診的輸入個案
外國高接種率國家在Delta流行下疫情反彈
2021年7月20日:本港自前天(7月18日)起,連續三天各有一宗輸入的確診「2019冠狀病毒病」個案,同時帶有L452R變異,並有接種兩劑復必泰疫苗的紀錄。
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接受本網站HealthReportHK.org記者查詢時表示,接種新冠疫苗是控制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最佳方法,但隨着變種病毒的出現,疫苗功效沒有預期般理想。復必泰疫苗對未變種的病毒株保護率有95%,但對Delta變種病毒株的保護率只有88%。L452R變異會減低新冠疫苗的效能。 Delta變種病毒株帶有L452R變異,而Delta的傳染性較原始新冠病毒株強。美國著名醫學研究機構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創辦人兼所長Eric Topol,本身也是醫生科學家,今天在Twitter以Our World in Data的圖表指出,英國、美國、荷蘭、以色列及新加坡等Delta變種病毒株流行兼疫苗接種率高的國家,近來的確診個案均呈同一趨勢。該圖顯示,這些國家的新個案均從之前的向下跌,近月轉而向上升。 |
【Explainer/解說】
mRNA疫苗不會改變你基因,原因是……
2021年7月17日:根據Our World in Data資料,超過100個國家批准緊急使用BioNTech生產的復必泰疫苗,又有50多個國家選擇美國的莫德納疫苗。兩個廠商均利用信使核糖核酸技術(mRNA)作為疫苗開發的平台,是最多人接種的2019冠狀病毒病疫苗(俗稱新冠疫苗)種類。
但另一邊廂,購入了750萬劑復必泰疫苗的香港,其疫苗接種計劃的表現一直不理想,連同中國科興疫苗,只有約4成人接種了第一劑疫苗,距離群體免疫的目標依然很遠。 低接種率背後,除因香港疫情遠較其他地方溫和,部分市民對潛在副作用有顧慮外,不少人亦對mRNA這種新疫苗技術存有誤解,甚至誤以為mRNA疫苗會改變人體基因而感到恐懼。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臨床助理教授薛達(Siddharth Sridhar)經常接受傳媒訪問,或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講解各款疫苗的原理和效果,推廣接種新冠疫苗,但他偶爾遇上對mRNA疫苗存有誤解的市民,亦覺難以三言兩語解釋:「科興嗰啲滅活疫苗,概念好簡單:『種』個病毒出嚟,用化學物殺咗佢,直接打入肌肉就搞掂,小朋友都明白;但mRNA疫苗,始終要有少少高中生物學知識(才能理解),好多人忘記咗。佢哋一聽到RNA、DNA,已經有(負面)反應。」(詳情請按此) |
【新冠疫苗】不良反應比率 隨年齡增長而上升
專家:年紀大多些副作用不出奇
2021年7月10日:政府昨天上載新一期《香港新冠疫苗的安全監察》報告(下稱「報告」,超連結見文末附註),首次把不同年齡組別接受新冠疫苗後異常事件(adverse events,不良反應)的統計納入其中。截至6月30日,不良反應的比率,隨年齡組別增長而上升,12至29歲每10萬劑有70宗,而70歲以上的一組,則為每10萬劑有259宗(詳見附表)。
政府專家顧問、香港中文大學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接受本網站HealthReportHK.org記者查詢時表示,副作用的定義很廣,包括發燒、針口痛及疲勞等,年紀大多些副作用並不出奇。若要作有意義的比較,應比較已接種與沒有接種群組之間的分別。他又稱,這張圖表是這期「報告」中最不重要的一張。(詳情請按此) |
【四圖看清】每周新冠疫苗接種監察數據(按此)
【新冠疫苗】新總結七宗接種後死亡個案
解剖發現均死於心臟病
【新冠治療】維他命A補充劑+芳香精油嗅覺訓練
港大研究初步發現助患者恢復嗅覺
2021年6月8日:失去嗅覺是「2019冠狀病毒病」(COVID-19)患者(下稱新冠患者)常見甚至是唯一的病徵,部分患者的嗅覺功能障礙可持續數個月之久。香港大學醫學院正進行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以維他命A口服補充劑加上芳香精油作嗅覺訓練,雙管齊下,看看能否恢復新冠患者的嗅覺。港大此前曾在一名患者身上作試驗,發現他受COVID-19影響而萎縮的嗅球於治療後體積增加,而與嗅覺相關腦區的功能連接也得以改善,患者的嗅覺也有恢復跡象。(詳情請按此)
|
【新冠疫苗】再有兩宗接種後死亡個案
生前分別於接種後5天及12天入院
2021年4月27日:衞生署今晚(4月27日)發出新聞稿,回應傳媒查詢的兩宗接種新冠疫苗後死亡個案,兩名死者皆在入院留醫一段時間後死亡,並分別在離世前26天及18天各接種第二劑科興及復必泰疫苗,暫沒有臨床證據顯示事件由疫苗引起。
不過,若以入院日而非離世日為計算基礎,二人則分別在接種後5天及12天入院。 截至今天,總計有26宗注射後死亡個案,其中21宗接種科興,5宗接種復必泰。(詳情請按此) |
【新冠疫苗】注射後死亡個案
尚有二人留醫一段時間後死亡
2021年4月24日:政府周六(4月24日)凌晨上載最新一期《香港新冠疫苗的安全監察》報告(下稱「報告」),當中交待兩宗留醫一段時間後死亡的個案,他們生前均曾接種新冠疫苗,「報告」並沒有把他們納入為接種後死亡個案。
該兩宗留醫病人的死亡個案,生前均曾接種新冠疫苗,但未說明二人接受的是科興還是復必泰,兩宗個宗也未列入這份最新「報告」的19宗死亡個案統計內。(詳情請按此) 註:4月25日更新內容。 |
【新冠疫苗】梁卓偉:疫苗佐劑理論上或致急性栓塞
注射後死亡個案 需待化驗特定指標以解答
2021年3月14日:新冠疫苗上月下旬開始施打後,截至昨晚(3月13日),出現6宗接種後死亡的個案,3宗危殆個案,事前均接種科興疫苗,當中部分的初步確診或解剖結果為急症中風、急性心肌梗塞、冠心病或急性冠狀動脈綜合症(詳見文末附表),它們可由血栓促成。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昨表示,要找出新冠疫苗注射後與血栓形成的關係,需化驗死者生前留下的血液樣本或遺體內的液體中某些特定指標有否上升,以助解答。(詳情請按此)
|
【Explainer/解說】再三有「復陽」個案
專家:關乎取樣 初步證據指傳染性低
2020年4月28日:醫院管理局表示,暫時未見「復陽」個案有何共通點。至於檢測結果由陰性轉陽性的原因,接受本網站記者訪問的專家提出一個解釋:在康復者體內病毒量極少的情況下,抽取樣本時本來抽不中的機會較抽中的高,然而一旦抽中,即現在我們所見的「復陽」現象。(詳情請按此)
|
【真.突破?】且慢!
雙標靶藥治乳癌11日消失?療效未確認
2016年3月13日:前日及昨日均有電視新聞及報章以「乳癌治療突破」及「最快11日消失」等字眼為題,報道一項在醫學會議上發布的雙標靶藥物治療乳癌的研究。究竟它是否「真.突破」?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游子覺接受本網站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手術前同時施用兩種標靶藥物治療HER2陽性乳癌,並非始於今天,只是向來治療時間以月計,施用時配合化療,腫瘤消失的比率有三至五成。相比起來,是次研究用藥為11天,沒加入化療,腫瘤消失的比率只有一成,他認為是次研究結果暫不足以讓醫學界改變目前的治療方案。(詳情請按此)
|
早發性腦退化症患者:我不悲觀
2015年2月23日:Anonymous先生的iPhone 4手機不會離身,事關對「無記性」的他來說,它確是好幫手。
最近他隨賽馬會耆智園的社工Andrew學習使用手機應用程式及輔助功能,便利生活。譬如Google地圖的「規劃路線」功能,好讓他了解前往目的地的方法。 假使不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只要學會透過Google地圖搜尋自己的位置後,再以WhatsApp「分享」給親友,對方可立即知道。學會了這個,Anonymous很滿意:「頗好的用,最低限度(迷路時)不用害怕。」 科技帶來的便利,在腦退化症患者身上更顯著,但正如Anonymous說,要多練習變成一種「習慣」,才會用得順暢。(詳情請按此) |
乳癌孕婦接受化療
誕早產嬰風險高
2012年8月16日:患乳癌的孕婦接受化療,大多擔心影響胎兒成長。一項剛發布的歐洲研究則指出,懷孕時接受化療與沒接受化療患者所誕下的嬰兒,身體狀況未見明顯差別。然而,本港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游子覺接受HealthReportHK.org網站訪問時表示,是項研究只探討嬰兒出生時及出生四周後的健康狀況,至於長大後會否出現後遺症,仍待進一步研究。(詳情請按此)